生命品質比生活品質重要!什麼樣的原因會讓人願意放棄高薪的工作?世界展望會會長杜明翰原為高薪科技人,甚至做到台灣微軟公司的副總經理,卻在離開工作後,選擇投身公益。杜明翰說,有人說:人生的上半場追求成功,下半場追求意義,在幫助別人六年多後,他才深刻體認到,生命的品質比生活的品質更重要。從年輕開始,歷任神通電腦公司、惠普科技公司、東元資訊公司以及台灣微軟公司,杜明翰過去的工作,人人稱羨。杜明翰表示,一般人在年輕的時候為金錢、生活打拼,從來沒想過別人和自己有什麼關係。殊不知當你付出後,會發現每個人都可以給其他人很多東西,而且「越給會越豐富」。擔任展望會會長六年多來,杜明翰跑遍全世界落後地區,致力於國際人道救援,幫助因為戰亂、飢荒、疾病以及天災而受迫害的兒童。他說,大家不要以為有錢人才能捐款、幫助別人,其實就算是受助人都可以小額捐款。他舉例說,有一次他去蘭嶼一所國中,該班有20個學生是接受資助的兒童,卻和其他同學一起省下零用錢,以每個月700元的捐款,資助南非的一位愛滋遺孤,讓他非常感動。杜明翰說,在88水災後,一向是展望會救助國的海地就捐了100多塊美金給台灣。他表示,展望會在海地有四個計畫區,該國其實是一個很需要別人幫助的國家,結果卻在台灣有難時不吝惜相助,這錢對我們而言不多,對他們卻是鉅款,讓人覺得格外珍貴。跑過這麼多國家,杜明翰印象最深刻是去南蘇丹時,當地40幾度的高溫,因為怕有寄生蟲連水也不敢喝,全身臭汗還要裹著蚊帳睡覺,非常不適應。然而一位待在那裡六年的芬蘭機師,每天來回各地運載物資和藥物,那位機師告訴杜明翰,他每天都要祈禱飛機不被打下來。杜明翰很佩服那位機師,用生命照亮他人。杜明翰表示,去過許多國家,他學會不抱怨,也特別珍惜擁有的一切,其實台灣人真的很幸福,應該要好好活著,多幫助別人,讓生命更有意義。資料來源:台灣醒報 2010/01/08

蔡依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INI- 搖臂蓋競輪大賽MINI- 搖臂蓋競輪趣味賽大家都發揮了十足的創意,設計屬於自己風格的賽車比賽一景不分大人.小孩都玩的很開心看看這些可愛的車車也殺了許多人手中相機的記憶卡空間ㄋ--->(我就是一個),到了晚上烤肉時間,相機電池完全被我用光了場外也來了許多miniJPL內比賽結果WIN JACK版不負期待獲得這次的冠軍囉晚上的烤肉請看這裡http://tw.myblog.yahoo.com/bar49-fun/article?mid=6010&prev=6031&next=5976

蔡依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INI- 搖臂蓋競輪即將出征MINI- 搖臂蓋競輪即將出征時間:98/06/20時間:PM13:30地點:台中傑普利外操場先PO實驗版....MINI- 搖臂蓋由老公設計加工而成如下圖:具有MINI水箱罩.大燈及方向燈.擋風板.四輪避震器完成版WIN JACK版(老公說要醬取名)復古式車型小猴穿耳環喔與賽車手搭配上後照鏡秘密武器....前後四個擋輪,可避免碰撞時的摩擦四個車輪手作加工而成單輪配上四個培林,旋轉力足夠JIMMY的原味英國國旗版此版為三輪定位衝力十足

蔡依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露露&多多&諾比亮亮相不能孤負Nikon D90到手後,躺在防潮箱內閒置,先捉三隻寶貝來拍拍...室內拍純欣賞.....若有傷到眼睛...先說抱歉了露露多多諾比新手上路

蔡依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壞小露 別看她睡得香甜壞小露最喜歡"對摟"了,只要聽到拿鑰匙聲,馬上衝到門邊準備往外跑,來到車邊,只要將車門打開她還會很主動的跳進車內......真拿她沒辦法.....

蔡依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手拍煩人的報稅月終於過了~~~~錯過了第一朵荷花開時,拍到了第二朵快謝了的荷花鳳仙花豔紅的玫瑰..朵朵爭豔沙漠玫瑰也已經長出兩枝長長的牛角般的種子孢還有~營養不良的秋葵竟也開花結果了睡蓮---俗名黑美人貪ㄔ的小多~~~嘴邊還掛著便當流感肆虐中.....請小心

蔡依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趟雍抱自己的旅程一趟擁抱自己的旅程我的生活中很多時候能夠給自己留下的常常是無止境的懊惱任憑情緒來去 一點也不能自己在腦袋裡雖有成千上萬個道理卻無法說服那管不住的壞脾氣有的時候  已經分不清我所爭取的是否真是我要的得不到的 就常掛心頭,累積成憤恨和說不出口的覬覦得到手的  搶奪的太辛苦,來不及心懷感恩就擔心面臨失去得不得到對我而言都是辛苦來來回回的在憤怒及懊悔中游走覺得人生好難一個很棒的緣分參加了覺知工作坊打開了我生命最大的秘密開始了這一趟擁抱自己的旅程發現情緒崩裂處都源自於對自己的控訴發現對與錯 是與非  善與惡  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完整發現深度的覺知從音樂到靈魂  從舞蹈中看見身體律動的智慧發現生命的自始至終 不是要來的 是願意接受而來的發現淚水和汗水是一條可以通往真愛的路徑發現真相比想像仁慈發現允許自己經歷 才懂得真正的尊重生命發現清白帶給我力量 但罪惡讓我擁有謙卑因此心安靜了因此真心寬恕了憤怒的自己因此看見了生命的導師是最愛的自己可以真正擁抱那個在心靈最深處純真的孩童憤怒  懊悔 傷悲 心碎 疲憊 罪疚 恐懼一一溶解在擁抱自己的感動裡覺知------跟自己在一起並愛著每一個角度的自己

蔡依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生命中的替身 人其實是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的,只有當下。因為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的又無法確實掌握,當下就在呼吸、聽聲音及身體感知之間,我必須隨時提醒自己活在當下;尤其是當又被撞鐘的時後,應該感謝這一個替身,因為這一切只是我內在陰影的投射。以後每當我又有情緒反應的時刻,我要立刻覺知這一刻我又找到一個被掩蓋已久的陰影,不再恐懼、不再憤怒、不再壓抑悲傷,允許自己面對這一切發生,讓自己往回心靈的家的路途再前進一小步。 這幾天我每天在睡覺以前,都做合一靜心,在靜心的過程當中,觀照著身體的每一個動作,設法讓自己紛擾忙碌的心靈平靜下來,因為靜心之後才可以進入覺知。 我的生命真的不是完美的,因為完美的生命是不會出世做人的。回想我過去的學習只是努力地想洗刷自己的清白,讓自己更神聖,結果反而讓自己的位置更高,並沒有因此而超脫諸多煩憂。反而是越修越有罪惡感,越修越迷惘與充滿無力感。透過這兩天的學習,當我了解這一輩子我要修的不是成為一個完美的人,而是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我的束縛與罪惡感終於得到了適度的紓解。 這輩子我要的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其中包含光明面與陰暗面,就如同太極圖一般,有白有黑。光明面要發揚,陰暗面要接受、要承認,不要逃避與隱瞞。陰影隨時會主宰我憤怒、恐懼與悲傷等負面情緒,不願意面對與承認並不會讓我更好,只是讓我繼續滯留在痛苦的深淵之中。我唯有覺察然後接受「它們」原來是我生命的一部分,透過替身的投射,讓我感知它們的存在。當我去除這些陰影,轉換為光明面的一部分之後,才會帶給我發揮生命光輝的力量。 從此以後在我的生活當中,當有人再度撞鐘時,我已經瞭解其實跟對方根本無關,一切如是。他們只是我內在陰影的投射,他們是協助我回家真正的貴人。 靜心打開覺知的大門,覺知是我回心靈的家唯一的路,我會牢牢記住這兩天學習的心得,落實在我的生活當中,讓我的身、心、靈能夠再度整合在一起,有足夠力量活出生命的光輝。

蔡依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an 01 Sat 2011 16:48

          

愛孩子總是深愛著父母,也因為這一份愛,讓孩子無法忍受父母受苦,總是想幫父母承擔些什麼。當孩子看到父母有衝突時,希望父母和好,即使父母已經分開,還是希望有一天父母能在一起;看到其中一人受苦時,想要代替他(她)受苦,這是一份盲目的愛,沒有尊重到父母的命運,結果總是令人遺憾。 在孩子的內心深處,很容易將「幫父母」跟「孝順」之間劃上等號,沒有幫父母承擔時,內在會有罪惡感,帶著罪惡感,孩子也不敢讓自己過得好,於是好像家族的命運就透過這一根無形的繩索傳遞下去。 在工作坊中,個案提出:先生對她很好,但自從有了孩子之後,她對先生很容易有情緒,知道是自己不對,可是卻無法改善。 個案的父母已經分開十多年,她從小跟著爸爸。排列過程中,媽媽跟爸爸的距離很遠且閉上雙眼,爸爸則注視著媽媽。從排列的呈現看到,父母之間分開的過程是切斷的、排除的,沒有圓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跟著爸爸,於是認同爸爸,承接了爸爸的情感,對媽媽不諒解,長久以來,跟媽媽保持距離。 直到父母之間和解,孩子就能自由,不再背負著屬於父母的責任。孩子帶著愛跟尊重對父母說:「我尊重您們的命運,並將屬於您們的責任留給您們。您們是大的,我是小的,我幫不了您們,感謝您們帶給我這個生命,我會讓自己過得更好,來榮耀您們。」並給父母一個深深的鞠躬。 孩子身上的繩索鬆綁了,不需要用重覆父母的命運來表示對他們的忠誠。當孩子再度連結上父母-生命力的來源,彼此之間的愛能夠繼續流動,讓關係更和諧、平衡,更有力量的面對生活,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  排列結束後,個案看到了不是她跟先生之間的問題,而是她必須回到問題的根源-跟父母的關係。透過排列,她再度連結上父母,並將注意力從原生家庭,回到現在的婚姻家庭,先生是她的伴侶,不是她的爸爸,唯有如此,她才能真正看到她的先生,以先生本來的樣子接受他。

蔡依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做母親要有一顆善良心母親在電話中告訴我,,正定期接受心理治療,但是除了始終不肯按時服用藥物外,最近更出現了自殘的現象,令家人甚為憂心。我向這位母親說明對於這類病症,催眠只能 視為輔助性協助,當事人仍必須接受專科醫療,母親同意之後便隨即確認了預約。憂鬱症患者拒絕服藥的情況並不罕見,除了由於其副作用會令某些人感到特別不適之外,藥物雖改善了當事人情緒上的低潮,卻也如同扼殺了他們內在早已習以為常的一部份,這種喪失自我的不安與不適,經常使得個案寧願選擇庇護於現況之中,也不願被藥物 作用所〝干擾〞。真正棘手的是,個案前來若非出於自願,往往因為缺乏強烈的意願,使得康復失去其必要的基礎,若是當事人本身再對催眠已先存有抗拒, 諮商過程將更為滯礙多阻。既知如此,在接受其預約的同時,我自然也作好了心理準備。果然,才剛坐下,他便露出一付十分不耐,隨時候教的模樣,對所有詢問幾乎不作回答,他的母親見狀則在一旁忙著代為答應。我示意請母親暫時離開之後,注意到他開始左顧右盼起來。但在接下來的談話中,他則依然故我,對所有的問題,僅以點頭或搖頭的方式回應。當被問及父母的婚姻狀況時,他 終於衝口而出:「你們怎麼都問這種問題!」顯然,他正將一直被強迫接受心理治療的怒氣以我為轉移對像丟了過來。看看時間,一小時已經過去,卻仍幾無所獲,此時,我除了告訴自己要更冷靜處理這種個案因投射而產生的防衛與對抗心態之外,也暗自祈求上天眷顧這個受了傷的靈魂。頓時,心中忽有靈光乍現。「你可以走了。」我說,接著便低下頭來,處理其他事情,任尷尬的死寂凍結在諮商室中。「不是要催眠嗎?」一陣詫異之後,他終於開口,氣息顯得異常急促。「你看起 來很好啊,似乎對人生也很滿意。你可以走了,不要浪費彼此的時間」,「我也不收任何費用,你把錢留著去買『百憂解』吧!(他正在服用的一種抗憂鬱藥物)」「可是...」,他的眼眶泛起紅光,「我不想一輩子靠吃藥過日子,再這樣下去,我真得受不了,我會自殺。」說著他掩面啜泣起來。此刻,我才驚覺到在他雙手露出的小臂上,留有不下十個深邃的煙疤與錯綜的刀痕,一時之間恍若目睹了煉獄一景。屏住心中的不忍,我緊握住這一線生機,把下面的話一口氣說完。「那你要先準備好差不多二十萬喪葬費用,既然要死,不要再給家人造成負擔;死的時候別搞得自己支離破碎,更別殃及無辜,那都是很遜的死法;還有,剩下的百憂解記得留下來,放在明顯的地方,你的家人之後很可能一輩子要靠它們過日子。」說畢,我在他的資料表上畫 了一個跨頁的大╳,闔上了資料夾,做狀起身離開。「我很痛苦,活的好痛苦,我也死過,(搖著頭...)我不要...我不想死...」。他母親在電話中並未透露他曾有過自殺的行為(後來才得知他有過多次自殺獲救的 記錄)。「...幫幫我...救我...」,他轉而嚎啕大哭,顫動的身軀,似欲抖去沉重的悲傷。終於激起了他轉變的意願,我見機不可失,深深吸了一口氣。「閉上眼睛!」我以訓令式的口吻大聲地說,這種方式通常能使激動的當事人於瞬間自紊亂的意識中抽離,進入一種專注的狀態。「我要你看著你的悲傷.......瞪著它.....好好抓住 .....別再讓它們來去自如....叫它們全部出來,去感受...準備去經歷它」。當我們主動去面對並接納負面情緒時,它們便會失去主宰的力量,迷霧一旦散去,問題的核心才會有跡可循。「深呼吸...深深的吸氣...慢慢吐出來...」,我逐步引導他進入更深的催眠狀態,看看到底是何方神聖,能把眼前這位二十多歲的年輕男子搞的生死不得。很快地,它們便一一現形...。那是他七歲那年,父親患了重病住院,母親幾乎必須日以繼夜的工作以籌措龐大的醫療費用。突有一個凌晨,他被某位親戚搖醒,說媽媽出了車禍,接著似乎是強行將他帶走,至該親戚家中暫住。在催眠中,他開始如小孩般竭力哭叫,雙手使勁撥著自己的衣領, 口中喊著:「放開 !我不要去...媽媽...你去那裡...爸...媽媽...回來..回來...」,語氣由驚惶,絕望,轉為令人悚然的憤怨。他在親戚家一住就是三年,直到父親過世,才回到家中。親戚雖然家境不錯,卻無法提供家中獨有的安全感與愛。從被帶走的那一刻起,小小的心靈就認定世界上再也沒有人會疼他,保護他,包括「狠心的」母親與「棄他而去」的父親。爾後即便回到家中,卻似乎再怎麼也喚不回內心已然逝去的歸屬感。在青少年階段,他便藉故離家,住在學校宿舍中。性格已略帶孤僻的他,在人際關係中更是倍受挫折,也曾因此而闖下大小禍事,終究引致更多來自於週遭的唾棄與不恥,...漸漸地,他終於下意識地決定要完全封閉自己,從此與外界隔離,以避免再受傷害,也不會再因失控而傷害 了別人。對他的潛意識自我來說,這是第二度遭到了「遺棄」,之後,生命品質自然更是每況愈下,終至如今難以收拾。完成了適當的處置之後,我引導他醒來,結束第一階段的諮詢。在睜開眼睛的那一瞬間,他露出了「清楚」的笑容,臉龐所散發的光芒,更與之前判若兩人。這時,我開始覺得自己微有心神透支的癱軟感。母親當然見到了愛子的迴異,欣喜中也詢問是否需要再來。我望著當事人說:「××,是你的生命,要不要好起來,你要自己作決定........如果你決定再來,也希望能聽到你自己打電話來預約 時間。」儘管我知道,類似個案,往往必須經過多次諮商,才能確保不再「故態復萌」,但仍刻意將主導權交還給當事人自己,鼓勵做出積極自主的言行,能幫助當事人尋回對人生的掌握感,也自我強化康復的意志。在他們走後,我閉目養神了好一會兒,回想著整個戲劇性的過程,結果總算令人滿意,但是對於他會不會再來,則全然沒有把握。我深知,個案可能會藉各種理由而選擇中途放棄,畢竟,「康復」也代表著從此必須如實體驗現實中的冷暖,面對無盡的變化與未知,而相形之下,在 既有的禁錮之中存活似乎遠較安適。在稍事休息後,便又投身於工作之中,其後數日,也無暇對那天的事多做思量,直到兩個星期後才想起並掛念著這位朋友的 近況,對於自己當時沒有極力勸使他繼續接受諮商,感到有些懊惱。三天後的一個早上,踏進工作室時,桌上的電話正鈴鈴作響,接起了電話,話筒那端傳來的是青春昂揚的聲音:「程老師嗎...我是××...我想了很久...你星期五晚上有沒有空...我相信自己 可以走出來....我希望能更好.......,我要去找工作....把書唸完....」掛上電話,我向窗外望去,今天的仙跡巖,似乎別具生趣,看著他資料表上的大╳,我又想起了那一天....

蔡依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